關於徐炎之、張善薌伉儷的崑曲事蹟,目前可見較完整的撰著,是林佳儀〈論徐炎之、張善薌在臺灣的崑曲薪傳及表演特色〉,刊登於《戲劇研究》第13期(2014年1月),用三萬多字的篇幅,涵蓋徐氏伉儷的崑曲生涯、薪傳足跡、表演特色;雖是學術論文,但敘事流暢、親切易讀。摘要如後,全文可點選下面的超連結,下載閱讀。期待徐炎之伉儷的傳承風範,及所蘊含的1930年代老戲路,能讓更多人知道。

徐炎之夫婦  

徐炎之(1898-1989)、張善薌(1908-1980)為1949年渡海來臺的崑曲曲家,崑曲能在臺灣札根,徐氏伉儷居功厥偉:或者號召曲友成立曲會,定期以曲會友,延續至今已逾一甲子;或者進入校園指導薪傳,培養年輕一代的崑曲愛好者。本文從概覽徐炎之伉儷的崑曲生涯展開,著重在南京時期的公餘聯歡社崑曲股(1934-1937),以與下文論薪傳及表演呼應;「薪傳」部分,徐氏伉儷教授的對象,兼顧前場演員、後場伴奏,遍及伶、票兩界,尤其指導學校崑曲社,以演出為核心的傳承方式,最具代表性;「表演」部分,先論述徐炎之的曲唱及笛藝,闡釋其通學的曲家風範;再論張善薌的代表劇目,闡釋其延續全福班晚期的表演特色,及與當代專業崑劇團表演不同之處。最後,總結徐氏伉儷的二大貢獻:在臺灣以曲會和崑曲社薪傳崑曲、凝結在1930年代的表演風格。

 

●閱讀全文:請至《戲劇研究》官網下載PDF檔

http://140.112.58.221/journal/sec-13/03林佳儀99-144.pdf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uimok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